中国历史上出过好的足球运动员是谁
李惠堂,字光梁,号鲁卫,1905年出生于香港。他的父亲李浩如,是广东省五华县人。李惠堂在4岁时随母亲回到家乡五华县锡坑乡老楼村。在那里,他练习足球,用柚子当球,光着脚丫子苦练,上学和放学回家的路上都盘球走路,这不仅磨练了他的意志,也提高了带球技术。
10岁左右,李惠堂回到香港。1921年,他考入足球运动比较普及的皇仁书院,接受了比较系统的足球训练。1922年,年仅17岁的李惠堂被选入香港最有名气的足球劲旅--南华队,出任主力前锋。他身高1.82米,速度快,动作敏捷,控球技术尤为出色。他的射门技术更是令人叫绝,不管什么位置、什么角度,他都能左右开弓,球出如矢,力拔千钧。他的倒地卧射更是一大绝招。
1922年夏天,李惠堂代表南华队参加香港甲级足球联赛,出任左内锋,因其球艺娴熟刁钻,出神入化,常有惊人之举,香港球迷称之为"球怪"。1923年5月,李惠堂第一次代表中国足球队参加日本大阪举行的第六届远东运动会,中国队获冠军。从此开始了他献身足球的光荣生涯。
同年8月,李惠堂随南华远征澳大利亚,与全澳冠军新南威尔士队交锋。开场仅5分钟李惠堂就梅开二度,这场比赛他一人独中三元,轰动了整个澳州。澳州当局专门授予他金质奖章。香港当地报刊以特大号标题,称李惠堂为"球王",并有"万人声里叫球王,碧眼紫髯也颂扬"的诗句。
20年代的上海,足球命运完全操纵在外国人手里。1925年,年轻的李惠堂怀着强烈的爱国热忱,与自己青梅竹马的邻居廖月英从香港来到上海,决心要与外国球队较量。
李惠堂在上海期间,正值自己足球技艺的巅峰状态,由于球艺出众,22岁即被上海复旦大学足球队聘为教练。随后,又参加上海乐华足球队,战绩显赫。1926年,李惠堂率乐华足球队参加上海举行的"史考托杯"足球赛,以4∶1的悬殊比分大胜蝉联9届冠军的英国猎克斯队,首开上海华人足球队击败外国球队的记录,使李惠堂在绿茵场上的威望大增。
1927年,李惠堂所在的球队如日中天,相继荣获西联甲组联赛、首届高级杯赛和中联甲组联赛的冠军,李惠堂成为大名鼎鼎的"一代球王"。同年,李惠堂率乐华队在远征东南亚国家中,屡建奇功,特别是率队出战菲律宾,战绩彪炳,载誉而归。
李惠堂球风正派,脚下功夫深。一次,他在与英国海军球队比赛时,球刚过中线,就拔脚怒射,球竟穿过好几个英国选手的人丛像精确制导的导弹一样钻进网窝。还有一次与西人联队对阵,他一人从后场盘球,接连晃过四五个前来阻截的对手,一直把球带到对方禁区,从容起脚,把球攻入门里。这种球艺堪与马休斯、贝利和马拉多纳相媲美。
李惠堂为国家队做出了突出的贡献。1923年入选中国队,分别于1923、1925、1930、1934年参加了第六届、第七届、第九届和第十届远东运动会足球赛,4次都为中国队夺得冠军。
李惠堂1931年返回香港,加入南华足球队并担任队长。1931年,国际奥委会承认"中华全国体育协进会"为国际奥委会会员,使我国体育健儿有机会与其他国家的足球运动员进行切磋、交流。
由于当时的国民党政府财力困难,1936年为参加柏林奥运会足球赛,李惠堂和足球队只能自筹资金,提前两个多月出发,靠沿途比赛的门票收入作为参加奥运会的费用。李惠堂和队友沿途进行了27场比赛,取得了23胜4平的战绩。他们省吃俭用,一路风尘赶到柏林。但由于一路征战,球员已疲惫不堪,到奥运会比赛时,以0比2负于英格兰队,首轮即遭淘汰。
1939年,李惠堂随香港南华队远征南洋,在和马来西亚槟城联军队的首战中,南华队以11∶0大胜。在这场比赛当中,35岁的李惠堂雄姿依旧,频频带球过人开弓劲射,独入7球。
香港沦陷后,李惠堂不愿做亡国奴,于1941年以借到澳门比赛之机,辗转回到内地。他与家乡人组建了五华足球队。在家门口贴上了一幅对联:"认认真真抗战,随随便便过年。"
1942年,李惠堂到梅县与强民队对垒,结果以1∶3"礼让"强民。第二年,李惠堂邀请香港甲组高手,以"航建队"名义,与强民队比赛。通过这两次比赛,对"足球之乡"梅县的足球运动起了一定的推动作用。尔后,李惠堂到桂林组织广东足球队,参加所谓四省"元首杯"足球赛。他先后在重庆、成都、自贡等地作表演赛和义赛,筹集款项,救济战孤、难民,支持抗日救国。
1947年,李惠堂已经45岁,他在香港参加埠际赛(沪港杯赛的前身),他射出的一个点球被扑中,这场比赛是他的"挂靴之战"。
1948年李惠堂作为教练率中国足球队参加第十四届奥运会足球赛,同年获国际足联国际裁判证书,成为中国第一位获得国际裁判资格的人。1954、1955年率中国台北队夺得第二届、第三届亚运会足球赛冠军。
1954年李惠堂当选为亚洲足球联合会秘书长。1965年,他当选为国际足联副主席,成为在国际足联获得最高职务的中国人。
1966年李惠堂担任亚洲足球协会和世界足球协会的副会长,在世界足坛享有很高的威望。1976年在联邦德国足球杂志组织的评选活动中,他被评为世界五大球王之一。
1979年7月李惠堂因病在香港去世,享年74岁。
七十年代中国足球队人员
七十年代国足历届名单:
一九七二年中国足球队名单:
领队:冯德宝
副领队:杨秀武、柳正炎
教练:年维泗、任彬、张俊秀
守门员:张业福、胡之刚
后卫:徐根宝、王杭勤、相恒庆、戚务生、高丰文、曾昭能、谷明昌
前卫:李国宁、迟尚斌、蔺心江、杨礼敏、
前锋:王后军、张中威、周庆国、李宙哲、王积连、沈福儒、常万城
一九七三年中国足球队名单:
领队:赵希武
副领队:陈家亮
教练:年维泗、任彬、张俊秀
守门员:张业福、胡之刚、李松海、王俊生
后卫:徐根宝、王杭勤、相恒庆、戚务生、曾昭能、谷明昌、何成
前卫:李国宁、迟尚斌、蔺心江、杨礼敏、容志行、刘庆泉
前锋:王后军、张中威、李宙哲、王积连、沈福儒、洪元硕、翟良田、周庆国
一九七四年中国足球队名单:
领队:徐震宇
副领队:年维泗
教练:任彬、张俊秀
守门员:张业福、胡之刚、李松海
后卫:徐根宝、王杭勤、相恒庆、戚务生、李应发、谷明昌
前卫:刘庆泉、李国宁、迟尚斌、蔺心江、杨礼敏、
前锋:王后军、张中威、李宙哲、王积连、倪继德、容志行
一九七六年中国足球队名单:(第六届亚洲杯、第三名、德黑兰)
领队:黄中
副领队:年维泗、张千
教练:任彬、张俊秀
守门员:胡之刚、李富胜
后卫:迟尚斌、关至锐、相恒庆、戚务生、蔡锦标、杨安利、于景连
前卫:李国宁、陈熙荣、何佳、容志行、张群
前锋:王积连、杜智仁、李维淼、张义明
一九七七年中国足球队名单:
领队:都浩然
副领队:年维泗、杨秀武
教练:张宏根、张俊秀、李国宁
守门员:李富胜、刘文斌
后卫:迟尚斌、郭新源、相恒庆、林乐丰、蔡锦标、刘志才、刘金山
前卫:黄向东、何佳、容志行、刘利福
前锋:王长太、杨玉敏、沈祥福、王峰、欧伟庭
一九七八年中国足球队名单:(第七届亚洲杯预赛)
领队:杨秀武
副领队:年维泗、张俊秀、王亦洲
教练:年维泗、张宏根、李国宁、胡之刚
守门员:李富胜、王建英
后卫:郭新源、林乐丰、刘志才、刘金山、相恒庆、蔡锦标
前卫:刘利福、迟尚斌、何佳、容志行、
前锋:杨玉敏、王长太、沈祥福、王峰、李福宝、欧伟庭
一九七九年中国足球队名单:(法国土伦国际赛)
领队:杨秀武
副领队:年维泗
教练:张宏根、胡之刚
守门员:李富胜、许建平
后卫:林乐丰、张森、王竹仁、胡燕瑜、刘志才、藏蔡灵
前卫:陈熙荣、左树声、奚志康、黄向东
前锋:杨玉敏、古广明、李福宝、徐永来、王峰
中国足球队有哪些人
国家队30人大名单如下:
- 1号:李雷雷
- 2号:杜威
- 3号:孙祥
- 4号:张耀坤
- 5号:李玮锋
- 6号:邵佳一
- 7号:孙继海
- 8号:李铁
- 9号:韩鹏
- 10号:郑智
- 11号:董方卓
- 12号:赵旭日
- 13号:张帅
- 14号:朱挺
- 15号:王栋
- 16号:季铭义
- 17号:曲波
- 18号:周海滨
- 19号:郑斌
- 20号:毛剑卿
- 21号:王鹏
- 22号:杨君
- 23号:曹阳
- 24号:忻峰
- 25号:李彦
- 26号:徐云龙
- 27号:杜震宇
- 28号:陶伟
- 29号:陈东
- 30号:纳枯、宗磊
(其中3个球员是从国奥抽去的)
国奥队具体21人大名单如下:
-守门员:安琦、杨君、姜波
-后卫:张宝峰、杜威、张耀坤、孙祥、徐亮、王圣
-中场:矫喆、明郑孙吉、胡兆军、陆峰、王栋、曹阳、于涛、高明、赵旭日
-前锋:吴坪枫、阎嵩、曹明